爱电竞
CN ∷  EN
产品展示

51年上甘岭战役背后的男人:陈赓带病指挥,造地下长城让美军无奈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4:58 点击次数:124

1950 年底,朝鲜半岛的局势紧张得如同紧绷的弓弦,随时可能断裂。

在遥远的中国,一位将领的心早已飞向了那片战火纷飞的土地,他,就是陈赓。

此时的陈赓,刚从越南战场凯旋归来,在那里,他协助越南人民取得了抗法战争的重大胜利,胡志明对他称赞有加,称其具有 “老布尔什维克风格” 和 “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”。

然而,当得知志愿军赴朝参战的消息后,陈赓的心再也无法平静。

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我甚兴奋,昨夜为之失眠。”

“昨夜失眠,总是考虑着朝鲜战事…… 工作是艰苦与残酷的,我准备贡献我的一切。”

在陈赓看来,新中国迟早要与美帝国主义进行一场较量,早打比晚打好,这样可以打美军一个措手不及,为国家赢得有利的和平环境。

11 月 29 日,陈赓抵达北京,他顾不上旅途的疲惫,立即向党中央、毛主席汇报在越南的工作。

汇报结束后,他毫不犹豫地提出了请缨入朝参战的请求。

当时,陈锡联也有入朝的想法,陈赓为了能得到批准,便做陈锡联的工作:“你已是炮兵司令员了,走了还得交代工作。而我刚从越南回来,国内工作尚未接手,不存在交代工作的问题,所以我去更合适。”

最终,党中央批准了陈赓的请求。

1950 年底,陈赓踏上了前往朝鲜的征程,目的地是位于朝鲜成川郡君子里的志愿军司令部。

他此行的目的是实地考察朝鲜的战况,为正式赴朝指挥作战做准备。

此时的朝鲜战场,志愿军刚刚经历了第一次战役,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胜利,但陈赓深知,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艰难。

1951 年 1 月 8 日,抗美援朝第三次战役结束。

25 日至 29 日,陈赓参加了彭德怀召开的中朝两军高级干部会议。

会上,彭德怀司令员的总结讲话让陈赓深受启发,他与领导同志们深入交谈,对朝鲜战况有了更清晰的认识。

陈赓得出结论:在战略上,敌军装备虽占优势,但我军依靠灵活的指挥与勇敢顽强的步兵作战相结合,就一定能够取得胜利。

在战术上,应充分发挥我军善于近战、夜战的长处,敢于大胆迂回、包抄分割打击敌人。

同时组织精悍勇敢的小分队,深入敌纵深与后方,袭击敌炮兵阵地指挥所,混乱敌之部署和指挥,使其产生恐惧心理,从军事上、精神上打击敌人的士气。

会议结束后,陈赓在朝鲜前线和后方展开了深入考察。

他看到九兵团因严重冻伤造成了极大损失,心中十分痛心。

他深刻地认识到,部队缺乏严寒地带作战的经验,在气候奇寒、山高路险、人烟稀少的情况下,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后勤保障是要吃大亏的,必须深刻汲取教训。

1951 年 2 月,为保障抗美援朝长期作战,中央军委决定志愿军部队实行轮番作战方针,由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的第 12 军、第 15 军、第 60 军组成志愿军第三兵团,从我国大西南北上,入朝参战。

3 月 16 日,中央军委任命陈赓为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

陈赓接到任命后,立即从朝鲜回国飞往昆明,选调了一批优秀干部,在北京组建了第三兵团司令部、政治部和后勤部。

然而,长期的作战与劳累,让陈赓的身体不堪重负。

他患左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,腿和踝关节红肿疼痛得无法行动,被迫留在北京治疗。

但陈赓的心始终牵挂着朝鲜战场。

1951 年 6 月 1 日,中央军委任命陈赓为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,兼第三兵团司令员和政治委员。

8 月中旬,陈赓腿部刚刚消肿,就拄着拐杖再次入朝参战。

22 日,陈赓到达三兵团司令部驻地大水洞。

当他一瘸一拐地走下吉普车时,三兵团的干部们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,兴奋地迎了上来。

一位干部激动地说:“第五次战役中三兵团有些仗没打好,个别部队吃了大亏。您来了,我们就该打翻身仗了。”

陈赓笑着回答:“打翻身仗还得靠大家,个人的力量总是微不足道的。”

23 日,陈赓召集三兵团负责同志进行座谈,详细了解战场形势和作战情况,总结经验教训,指导部队工作。

对于 60 军 180 师领导在第五次战役中指挥不当,造成极为惨痛的损失,陈赓明确表态要功过分明,维护原则的严肃性。

9 月 2 日,陈赓到达伊川郡空寺洞的志司。

3 日至 10 日,他参加了志司党委常委会和党委扩大会,15 日赴志司最后一处驻地桧仓郡任职。

此时,第五次战役已经结束,党中央、毛主席根据朝鲜战场形势,提出了 “持久作战、积极防御” 的战略方针。

陈赓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的方针,经过深思熟虑,制定了 “打小歼灭战” 方案。

他向部队强调:“作战应寻找敌军弱点和突出部,集中兵力彻底歼灭其一部,注意消灭敌军增援和迂回部队,哪怕是一个排、连也好。以我八个军而论,每个军每月消灭敌一个营,一个月就是八个营。如此下去削弱敌人,然后再准备大战,对我军一定有利。”

他的方案得到了彭德怀的高度赞赏,并决定以中朝军队联合司令部的名义下发。

实践证明,这种 “打小歼灭战” 和 “零敲牛皮糖” 的战法是正确的,有效地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。

陈赓经过认真分析后认为,敌军若从朝鲜的东、西海岸登陆,尤其是西海岸登陆,将威胁平壤及后方交通,危险极大。

为防御敌人登陆作战,必须在东、西海岸部署部队、巩固阵地、加宽公路,构筑第二、第三道防线。

他将自己的想法向彭德怀汇报后,彭德怀完全同意陈赓的看法。

随后,他们与朝鲜人民军协商成立了东、西海岸联合指挥所,由宋时轮、韩先楚分别担任指挥所司令员,统一指挥东、西海岸防御。

在 250 余公里的海岸线,志愿军构筑了规模巨大、交织贯穿的地下长城。

由于我军战备充分、防御完善,敌人未敢实施其东、西海岸登陆计划。

1951 年夏,朝鲜连降大雨,山洪爆发、河水漫溢、道路被毁,敌军又对我实施空中封锁,发动 “绞杀战”,导致志愿军交通运输中断 20 至 45 天。

志愿军的供给完全依靠国内运输,交通中断对志愿军来说是致命的危害。

负责后勤保障的洪学智副司令焦急地说:“修路工程量太大,只靠后勤部队半年也修不好,只有全军动员才行!”

经彭德怀批准,陈赓果断命令:除一线部队外,每个军、师、团包修一段道路,限期完成任务,这同打仗一样是战斗任务!

志愿军二线部队的数十万官兵夜以继日、全力以赴,与朝鲜军民一起掀起规模巨大的修路热潮。

苦干 25 天后,道路全部修通,志愿军的后勤运输供应度过了极其危险的难关。

由于敌军的空中优势,志司长期安置在阴暗潮湿的矿洞里。

洞内用蜡烛照明,严重缺氧,到处流水,脚下一片泥泞,洞里只好搭些简陋的小草棚。

陈赓和志司同志就住在这样简陋的草棚里,只有一张行军床和墙上的军用地图。

三十年的戎马生涯,陈赓曾多次负伤,患有心脏病,因失眠加剧常吃超量的安眠药。

他在日记中写到:“洞居,潮湿又黑暗,洞中氧气缺乏,使人头痛欲裂,窒息得呼吸不灵。”

但即便如此,他始终忘我地工作,每天处理上百份电报。

1951 年底,陈赓终因劳累过度、体力不支,被迫回国治疗。

然而,朝鲜战场的局势依然严峻,陈赓的使命还未完成。

1952 年 3 月,彭德怀因前额生一肿瘤,党中央命令他回国治疗。

经彭德怀提议,中共中央任命陈赓代理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。

3 月 31 日,陈赓第三次入朝到达志司,负责志愿军的全盘工作。

他一到任,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才能。

他观察问题透彻,分析问题全面,处理问题果断,各项工作井井有条。

王政柱副参谋长曾说:“陈赓同彭总的性格差不多,在研究问题的时候可是认真的。他考虑作战问题时,特别是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时,工作没告一段落,饭菜凉了再热是常有的事。”

志愿军的初期阵地仅挖了一些简易的野战工事,难以抵挡敌军数万发炮弹的攻势,以及毒气、喷火、爆破、挖顶、堵口等手段的破坏。

陈赓响应彭德怀关于部队挖掘坑道的号召,根据淮海战役时我军坑道体系的经验,结合朝鲜战场的作战情况,制定了志愿军坑道工事的规格标准。

他要求部队充分认识坑道工事在防御战中的作用,必须达到 “七防”—— 防空、防炮、防毒、防雨、防潮、防火、防寒,切实解决挖掘中的具体技术问题。

他抽调部队帮助 15 军在数月内挖成了完整的坑道体系,这个坑道体系在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经受了严峻的考验,成为了志愿军坚守阵地的坚固堡垒。

在代理彭总指挥期间,陈赓每天看电报、听汇报、下指示,终日忙碌。

他在详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,及时决定了防空防毒、防疫、救灾等措施,起草了一系列作战换防电令。

在后勤上,他及时决定了修路、建筑仓库、防洪等项工作;在海防上,他指示在东西海岸及战地纵深,筑成了巨大规模交织连贯的地下长城,作出严密的抗登陆部署。

然而,就在陈赓全身心投入到朝鲜战场的指挥工作时,新的挑战又悄然来临。

美军似乎察觉到了志愿军坑道工事的重要性,开始研究针对性的战术,试图打破战场上的僵局。

一天,侦察兵匆匆赶来,向陈赓报告了一个惊人的消息...

美军正在秘密集结大量兵力和新型武器,有迹象表明他们将对志愿军的某一重要防线发动大规模进攻,而这条防线正是陈赓刚刚部署加强的,其坑道工事还在进一步完善当中……

陈赓听闻侦察兵的报告后,眉头紧锁,他深知美军此次集结兵力和新型武器,必然是来势汹汹。

这条正在完善的防线如若被突破,后果将不堪设想。

他立刻召集作战会议,与副参谋长王政柱、后勤部长以及各兵团负责人等一同商议对策。

“美军既然察觉到了我们坑道工事的重要性,必然会想办法来破解。”陈赓神色严峻地说道,“我们要提前预判他们的战术,做好应对准备。”

一位参谋站起来说道:“司令员,我们是否可以加强防线的火力配置,增加重武器的部署?”

陈赓摇了摇头,“不行,我们的重武器数量有限,而且过于集中部署容易成为美军炮火的 targets。我们还是要依靠坑道工事的优势,结合灵活的战术来应对。”

经过一番讨论,陈赓决定一方面加快坑道工事的完善进度,增加坑道的深度和厚度,设置更多的岔道和防御节点,以提高其抗打击能力和灵活性;另一方面,组建多支精锐的游击小分队,在防线周边进行巡逻和侦察,一旦发现美军的动向,立即进行骚扰和袭击,打乱其进攻部署。

与此同时,陈赓还下令加强情报收集工作,通过侦察兵、特工以及朝鲜当地的民众等多种渠道,密切关注美军的一举一动。

他知道,在这场较量中,情报的及时准确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日子一天天过去,志愿军的坑道工事在紧张地修建着,游击小分队也在频繁地活动。

美军虽然有所察觉,但却始终无法摸清志愿军的真实意图和防御部署。

终于,在一个深夜,侦察兵传来消息:美军开始向志愿军防线移动,大规模进攻即将开始。

陈赓接到消息后,立刻进入作战指挥室,通过电话和各部队取得联系,下达了战斗准备命令。

“同志们,美军来了,我们一定要坚守阵地,让他们尝尝我们坑道工事的厉害!”陈赓对着电话大声说道。

美军的进攻如期而至,先是一轮猛烈的炮火覆盖,志愿军的防线顿时陷入一片火海。

但由于有坑道工事的保护,志愿军官兵们并未受到太大的伤亡。

炮火过后,美军步兵开始向阵地发起冲锋。

就在他们接近阵地时,隐藏在坑道中的志愿军突然从各个出口冲出,与美军展开了激烈的近战。

美军的新型武器在近战中无法发挥出优势,很快就被志愿军击退。

然而,美军并不甘心失败,他们再次组织炮火攻击,并开始使用一些特殊的战术,试图破坏志愿军的坑道工事。

有的美军士兵拿着喷火器,对着坑道入口喷火;有的则使用炸药包,试图炸毁坑道。

陈赓见状,立即下令让部队使用事先准备好的灭火设备和沙袋等进行防御,同时组织火力反击,压制美军的进攻。

在激烈的战斗中,陈赓始终坚守在指挥室,密切关注着战场的每一个变化。

他不断地调整战术,指挥部队进行顽强的抵抗。

“司令员,15军的坑道工事受到了较大的破坏,部分部队伤亡较大!”一名参谋焦急地报告道。

陈赓思考了片刻,说道:“让15军暂时后撤,进入备用坑道进行防御,同时组织力量对受损坑道进行抢修。另外,通知其他部队,加强对美军的反击,减轻15军的压力。”

战斗持续了一天一夜,美军始终未能突破志愿军的防线。

他们的进攻一次次被击退,伤亡也越来越大。

最终,美军不得不停止进攻,暂时后撤。

这场战斗的胜利,让志愿军官兵们士气大振。

陈赓也松了一口气,但他知道,美军不会轻易放弃,接下来的战斗将会更加艰苦。

在接下来的日子里,陈赓不断总结战斗经验,进一步完善坑道工事的建设和防御战术。

他还组织部队进行了多次实战演练,提高部队的作战能力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。

果然,美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后,再次对志愿军防线发动了进攻。

但这一次,他们面对的是更加坚固的坑道工事和更加顽强的志愿军官兵。

在持续了数天的激烈战斗中,志愿军凭借着坑道工事的优势,成功地抵御了美军的进攻,并给予其沉重的打击。

美军的伤亡人数不断增加,而志愿军的损失则相对较小。

最终,美军不得不承认,他们无法突破志愿军的防线,不得不放弃了这次进攻计划。

1952年5月,随着朝鲜战场局势的逐渐稳定,陈赓接到了回国的命令。

他虽然心中仍有不舍,但也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基本完成。

在离开朝鲜之前,陈赓再次来到前线,看望了坚守在阵地的志愿军官兵们。

他看着那些年轻的面孔,心中充满了感慨。

“同志们,你们辛苦了!”陈赓激动地说,“你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,保卫了祖国的尊严和人民的幸福。我为你们感到骄傲和自豪!”

一名士兵站起来说道:“司令员,您放心吧,我们会继续坚守阵地,直到胜利的那一天!”

陈赓点了点头,“我相信你们!希望你们能够继续发扬不怕牺牲、英勇战斗的精神,为祖国和人民再立新功!”

31日,陈赓踏上了回国的旅程。

他回头望了望那片曾经战斗过的土地,心中默默祝愿着朝鲜人民能够早日迎来和平。

回到国内后,陈赓并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。

他将自己在朝鲜战场上的经验和教训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整理,并向党中央和中央军委进行了汇报。

他还积极参与到军队的现代化建设中,为提高我国军队的战斗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

在接下来的几年里,陈赓虽然没有再回到朝鲜战场,但他始终关注着朝鲜的局势。

他与朝鲜的将领们保持着密切的联系,为中朝两国军队的友好交流和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。

1953年7月,朝鲜停战协定签署,抗美援朝战争取得了伟大胜利。

陈赓得知这个消息后,心中无比激动。

他知道,这一胜利来之不易,是无数志愿军官兵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。

“这是我们正义的胜利,是中朝人民团结一心的胜利!”陈赓在一次庆祝活动中激动地说道。

此后,陈赓继续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和军队建设奔波忙碌着。

他的身体虽然一直不好,但他始终保持着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坚定的信念。

1961年3月16日,陈赓因心肌梗塞发作,在上海逝世,享年58岁。

他的离去,让无数人感到悲痛和惋惜。

但他的英名和事迹,将永远铭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,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
他在朝鲜战场上的卓越贡献,也将永远被中朝两国人民所铭记和敬仰。

最新资讯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