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电竞
CN ∷  EN
产品展示

乌媒发表震惊言论,红军城陷之时即乌克兰胜利之日

发布日期:2025-11-23 16:46 点击次数:137

前言

眼看着上百名俄罗斯士兵涌入红军城,这座顿涅茨克的要塞局势基本已无悬念,乌克兰媒体也含蓄地承认红军城即将交接。

可令人没想到的是,乌克兰媒体突然放出一句震惊人心的话:红军攻占城的那天,就是乌克兰取得胜利的时刻。

到底是啥原因让乌媒这么说?

“红军城”诱饵

乌媒居然说,红军城一倒,就代表乌克兰赢了,这听起来真有点儿不靠谱。

一个战略要地的失去,怎么就变成了胜利的 Signal?这种听起来挺矛盾的说法,其实就揭示了现代战争的残酷现实——战场上的价值啊,早就不只是地图上一块颜色那么单纯了。

想搞懂这场战争,得看明白这座城市的身份,它不仅仅是一处实体的要塞,更是乌克兰用来拉扯国内外局势的战略杠杆,同时还是一个经过巧妙包装,成为舆论焦点的象征。

在地图上,这座城市有两个完全不同的名字,双方的认知从一开始就完全不一样。俄方称它为“红军城”,而乌克兰一直坚持叫它“波克罗夫斯克”。名字的差异,也揭示了这场争夺的根本本质。

为了攻占这座城市,俄方可真是蛮拼的,动用了大约十一万人,里面包括像第90坦克师和第51集团军这样的王牌主力,显得信心满满,志在必得。

这次攻势可以说是照着教科书打的,俄军从东、南、西南三个方向逐步推进,拼命把城圈围得越来越大,为了打开城门,他们还用上了叫“郁金香”的重型迫击炮,有“拆楼神器”之称,炮火几乎从不歇息。

不过,俄军的推进真的挺不容易的,从摸索突破口到最终攻占市中心,折腾了超过半年。而在这之前,为了赶到这个地点,他们在这条战线上已经坚持了快一年左右。

当俄军的精锐空降兵终于冲到市中心时,看到的场景让他们吓了一跳,整座城市差不多成了空城,原本预想中的激烈巷战根本没出现。

看来基辅那边早就准备得差不多了,早早暗中把主力部队,比如那支厉害的第155机械化旅,悄悄调走了。留下的不过是一点点规模的小部队,任务挺明确的:拖时间、牵制敌人。

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后来也坦率说,大概有200个俄兵混进了城里,不过在前线的乌军士兵感觉,那进去的人应该远远多于官方说的那点。

城里真正展现出的场景,还是激烈又零散的巷战,以及不断轮番的炮火。

光看地图的话,乌克兰明显输了,但要是把视角稍微放高点,整体局势一看,基辅的算盘可能才刚刚打响。红军城,从一开始就被当成了一个大大的“诱饵”。

乌克兰的打算

乌克兰的重点策略,就是想把俄军硬生生拖进一场激烈的消耗战,这招并不算新鲜,与之前的巴赫穆特战役差不多。在那场被叫做“绞肉机”的战斗里,俄军虽然获胜挺惨,但付出的代价至今让他们心疼得很。

如今,剧情又上演一遍,乌克兰军不再硬碰硬,而是用一些小队突袭、逐步抗争的战术,利用地势逐步削减俄军的人力和重要物资,打得有步有序。

为了让俄军更死心塌地地死守这个“诱饵”,乌克兰竟然在2024年8月突然袭击了库尔斯克地区。这次假打的目标,就是想让俄军把更多的预备队派到红军城那个方向去。

俄军果然上当了,当他们以巨大牺牲夺下这座城市时,却发现自己陷入了另一个尴尬境地。原本打算进攻的十一万大军,现在只得变成守城部队,被牢牢固定在原地,动弹不得。

这一下子让俄军在别的方向的攻势也卡住了脚,无论是北边的库皮扬斯克,还是苏梅、哈尔科夫,因为兵力被牵着走,根本没有办法展开有效的攻势。

对乌克兰来说,更重要的收获不仅在战场上,红军城的失守就像一剂猛药,立刻打破了西方国家逐渐形成的“援乌疲劳症”。

之前局势对乌克兰不怎么友善,像匈牙利、斯洛伐克这些欧洲国家都开始显得有点困顿,而在遥远的大洋彼岸,美国国会多次拖延对乌克兰的援助资金,腾不出多少力气。

在前线作战的乌军士兵感触最深,他们正经历着人员、弹药和装备上的严重缺乏,而红军城的失陷就像给了他们一针强心剂,打破了西方的踟躇不前。美国政府也急忙批准了第72批支援乌克兰的物资,其中就包括紧缺的“海马斯”导弹、155毫米火炮弹以及大量的装甲车辆。

紧接着,美国国会迅速审批了一份价值240亿美元的额外援乌法案,更重要的是,他们取消了对射程超过300公里的“陆军战术导弹系统”(ATACMS)供应的禁令,这让乌军有了攻击俄军深层目标的能力。

欧洲这边也没落下,法国、德国、波兰等六个北约成员在柏林签了份联合声明,表示会长期援助乌克兰,还再次表达了支持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态度。

这次战役让西方看清楚,乌克兰还在坚决抵抗,他们的援助并没有白费。这其实也体现了基辅那套“以空间换时间”的大智慧——就是用一座城市的失落,换取整个战局的转机。

俄罗斯的损失

这次战斗的消耗可以说是挺震撼的,据统计,俄军有超过一百辆补给车被乌军的无人机给搞垮了,后勤线也受到了很大打击。

前线的炮弹用量也反映出不少问题,有消息说,俄军在那片区域每天发射的炮弹数量,从最高峰时的3000发一下子跌到了1500发,背后其实是俄罗斯军工业面对的巨大生产压力。

与之相比,提前撤走主力的乌克兰,伤亡似乎远比俄军少得多。俄罗斯最后拿下的,不过是一座大部分主力都已撤离的“空城”。不过一旦掌握了这座城市,俄军在顿巴斯地区的控制范围确实超过了60%。

在舆论场里,这事儿其实更像一场无声的较量,乌克兰的媒体灵巧地把军事上的挫折,包装成一场“战略上的胜利”。

这种宣传手法其实有两个目标:一方面,稳住国内群众,告诉大家一切都掌握在手中;另一方面,面对国际朋友们,则是在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——乌克兰的战斗决心没变,局面依旧在掌控之中。

所以说,红军城之战早就不只是简单的领土争夺那么简单了,它更像是一场关乎士气的较量,一场关于谁能更好地讲清楚“胜利”到底代表什么的宣传战。

回头再想,波克罗夫斯克(红军城)陷落,究竟算谁赢了呢?其实这个答案也不那么关键,关键是,这座城市的毁灭揭示了现代战争的新模式。它不再只是单纯的攻城夺地,而变成了一场融合了军事、外交、舆论和国家意志的复杂角逐。

对俄罗斯来说,虽然他们花了不少代价,把一座实打实的城市拿了下来,但这可能也意味着在更大范围的战场上失去了先机。

对于乌克兰来说,虽然丢掉了一块领土,但这块地变成了换取外部援助和争取宝贵喘息机会的筹码。

更关键的是,这次战役让“主动放城”变成了一种能拿出来谈判的筹码,将来一旦双方重新坐到谈判桌上,乌克兰或许会以现在的战线为基点,建议重新开启会谈,而在谈判的重点内容里,西方的长期安全保障肯定会占上一席之地。

结语

所以,当炮声渐止,废墟之上,那些真正的难题就展露出来了:在打仗的时候,到底什么才算赢了?是占了多少土地,还是实现战略目标的速度和效果?

关于红军城的故事,虽然没法用一个简单的答案来概括,但它无疑为咱们提供了一个很棒的借鉴,让人仔细思考这个问题的多种可能。

文章作者:太阳当空赵

最新资讯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