特朗普伸手美联储:美元神话的裂缝,从这一刻开始
几天前,特朗普做了一件看似“技术性”的事:他试图以“因故可免”为由,撤掉美联储理事丽莎·库克。与此同时,他在公开场合再一次对鲍威尔冷嘲热讽。
这不是一次普通的人事纠纷。
这是美国政治,第一次如此赤裸裸地伸手进了“神圣不可侵犯”的美联储。
在华盛顿,这就是一条新闻;
在全球市场,这却是一声闷雷。
很多人可能不了解,美联储理事的任期长达 14年,设计初衷就是为了避免大选政治周期干扰。一个总统任期只有4年,理事任期却能跨越三任总统,这就是制度的“安全垫”。
过去一百多年,美国从未有总统直接罢免美联储理事的先例。法律上虽然写着“因故可免”,但学界和法院的共识是:除非出现重大违法或渎职,否则理事的位置不可动摇。
而特朗普偏偏选择挑战这一底线。
市场反应立刻写在了曲线上:
美元指数一度走弱;
两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行,长端却反而上行;
交易员的解读很直接:这不是“库克去留”的问题,而是“美联储还能独立吗?”
短端利率下降,说明市场认为政治施压会逼出更快的降息;
长端利率上行,则是担心通胀与信誉受损。
一句话:美国资产正在被打上“政治风险溢价”。
特朗普的算盘其实不复杂。
他说不会提前撤鲍威尔,但又放话要“尽快决定继任人选”。这看似矛盾,实则是一种“温水煮青蛙”的策略。
鲍威尔的任期到2026年5月,可如果特朗普能迅速提名几个亲近人选进入理事会,他就能在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(FOMC)里左右多数票。到那时,哪怕鲍威尔人还坐在椅子上,议程也可能已经被重写。
这种做法,不是刀劈,而是蚕食。看上去合规,实则重塑游戏规则。
危险在哪里?
美元之所以能稳坐全球储备货币的宝座,不只是因为美国经济体量大,而是因为美联储的专业性与独立性。
全世界资本把财富寄托在美元上,是相信它不会随大选情绪而大起大落。
可一旦政治开始左右货币政策预期,今天的宽松可能就是明天的通胀;今天的选举承诺,很可能就是明天的全球资产损失。
独立性的裂缝,一旦出现,就很难再缝合。
这不是危言耸听,历史上已经有前车之鉴。
上世纪七十年代,尼克松为了连任,给美联储主席伯恩斯施压,要求降息。短期确实刺激了经济,但最终带来了“滞胀”:高通胀+低增长。美国花了整整十年,才靠沃尔克的铁腕紧缩重新建立起信誉。
如今,特朗普正在走一条危险的回头路。
对中国而言,这场“美联储风暴”带来三个启示。
第一,汇率和资本流动将更频繁受到美国政治事件驱动。未来美元波动,不再只是经济数据,而是华盛顿的一句话、一场听证会。我们的政策要更注重“稳预期”,用稳定节奏对冲他们的躁动。
第二,美元的强势正在掺杂更多不确定性。投资者定价时不得不考虑“政治变量”,这反而给了人民币更多发挥空间。只要守住通胀与增长的长期锚,我们就能相对稳健地应对。
第三,我们要强化自身的制度优势。当美元的“独立性神话”出现裂痕时,中国的“稳预期”反而可能成为稀缺品。
但我最担心的后果是“预期管理的二次伤害”。
一旦白宫反复放风,市场就要不断重定价。企业投资计划被打乱,家庭贷款成本更难预估。哪怕名义利率降了,实际感受到的融资成本却未必下降。
这种错位,会不断折磨市场信心。
有人说,市场会逐渐“习惯”特朗普的口风反复。可别忘了,市场可以忘记价格,却不会忘记制度。
一旦“美联储独立性”这个标签受损,再想修复需要漫长时间。
十年前,主权基金投资美元资产时会写下理由:央行独立性;
十年后,他们可能要写上警告:总统干预风险。
这就是美国为短期政治收益付出的长期金融成本。
从中国视角看,美国的骚动提醒我们一个简单却宝贵的道理:
在全球资本的剧烈迁徙中,稳定就是利润。
当别人更情绪化时,我们更需要制度化;
当别人追逐短期故事时,我们要用长期价值压稳底盘。
这或许不够刺激,但极其有用。
-
2025-10-11上译英法经典电影《苔丝》(奥斯卡金像奖)
-
2025-10-11【国产电影】女理发师
-
2025-10-11【国产电影】柳毅传书
-
2025-10-11山东32中空锚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