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电竞
CN ∷  EN
新闻动态

退休大爷遇一老人路边卖字画,他随意拿起一幅画打开,突然脸色大变

发布日期:2025-08-31 08:47 点击次数:193

本文情节纯属虚构,如有雷同实属巧合,图片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!

"这幅画我必须买下!多少钱都行!"

街边字画摊前,一位头发花白的退休大爷紧紧抓着手中的字画卷轴,声音因为激动而颤抖。

"不卖了!这幅画不卖!"摊主陈志远突然改了口,伸手就要夺回那幅画。

两个老人就这样僵持着,谁也不肯松手。围观的路人越聚越多,纷纷掏出手机拍照录像。

"怎么回事啊?刚才不是还好好的吗?"

"估计是嫌钱给少了吧。"

"你看那买画的老头,手都在抖。"

王建新的眼中泛着泪光,死死盯着画卷,仿佛看到了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。而陈志远的脸色也变得异常复杂,既惊讶又惶恐。

街头的气氛变得剑拔弩张,两个老人的对峙让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。

这一切,都要从一个小时前说起。那时的王建新,只是路过这个普通的字画摊而已。

01

清晨六点半,王建新像往常一样结束了晨练。

春城的早晨空气格外清新,昨夜的一场小雨洗净了街道上的灰尘,连路边的梧桐叶子都显得翠绿欲滴。王建新深深吸了一口气,感受着这难得的清爽。

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,步伐轻松地往家的方向走去。晨练一小时已经成了他的习惯,雷打不动。医生说他这个年纪能保持这样的运动量很不错,血压血脂都控制得很好。

退休三年来,王建新已经完全适应了这种节奏。早上六点起床,洗漱完毕就出门锻炼,回来吃早餐看新闻,上午要么去菜市场,要么在家练练字。下午和老伴刘素芳一起散散步,晚上看看电视剧。

日子过得平静而充实,没有了工作时的忙碌和压力,反而有了一种难得的从容。

"老王,今天练得不错啊!精神头真好!"

对面走来的邻居老李热情地打着招呼。老李也是退休干部,两人经常在小区里碰面,关系不错。

"还行,就是感觉体力不如以前了。"王建新笑着回应,"昨天爬了二十分钟楼梯,今天腿还有点酸。"

"这很正常,咱们这个年纪能坚持锻炼就已经很不错了。我那个老同事,才六十出头就不敢运动了,天天窝在家里看电视。"

"那可不行,越不动越容易出毛病。"王建新摇摇头,"生命在于运动,这话一点不假。"

两人聊了几句,各自回家。王建新继续往前走,心情很好。这种简单的邻里交往让他感觉很温暖,比起以前在机关里那些客套的应酬,这种真诚的关怀更让人舒服。

他今年六十五岁,从市政府办公室退休,在那里工作了三十多年。从一个普通的文秘干事,一步步做到了科长的位置。虽然不算什么大官,但也算是稳稳当当过了一辈子。

王建新的性格比较温和,不喜欢争强好胜,也不热衷于钻营。年轻时候同事们都说他太老实,不适合在机关混。但他觉得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心安理得,能力范围内把工作做好,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了。

现在退休了,更是觉得当初的选择是对的。那些当年热衷于勾心斗角的同事,退休后大多身体都不太好,不是高血压就是糖尿病。而他因为心态平和,身体倒是保养得不错。

路过文化街的时候,王建新的脚步慢了下来。

这条街是他每天晨练的必经之路,两边都是一些小商小贩的摊位。卖早餐的老张、修鞋的李师傅、卖报纸的刘大妈,还有几个卖菜的农民,位置基本都是固定的。

王建新对这些摊主都很熟悉,经常会买点东西,顺便聊几句。特别是那个修鞋的李师傅,手艺很好,人也实在,王建新的几双皮鞋都是在他那里修的。

但今天,他注意到人行道边多了一个新摊位。

在李师傅修鞋摊旁边,铺着一块蓝色的塑料布,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字画。摊主是一个看起来七十岁左右的老人,头发全白了,但精神看起来不错,正在仔细整理那些作品。

王建新停下脚步,远远地观察着这个新摊位。

从外表看,这些字画的质量似乎不错,不像是那种批量印刷的工艺品。有几幅山水画的构图很有章法,色彩搭配也很协调。还有一些书法作品,从远处看字体工整,笔力遒劲。

王建新对书画一直很感兴趣。年轻时候跟着一个老师傅学过几年毛笔字,虽然水平有限,但基本的鉴赏能力还是有的。工作期间经常要写各种材料,练字也算是工作需要。

退休后有了时间,他重新捡起了这个爱好。在书房里专门腾出一个角落,摆上文房四宝,有空就练练字。刘素芳虽然不懂这些,但看他写字时那种专注的神情,也很支持。

"看字画能陶冶情操,比那些整天打麻将的强多了。"这是刘素芳经常说的话。

现在看到这个字画摊,王建新自然产生了兴趣。他慢慢走近,想仔细看看这些作品的质量怎么样。

02

"师傅早啊,这些画都是您自己的作品?"

王建新在摊前停下,礼貌地向摊主打招呼。近距离观察,他发现这位老人的气质很特别。

摊主叫陈志远,看起来确实有七十岁左右。他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,虽然款式老旧,但很干净整洁。脚上是一双老式的黑色解放鞋,也擦得很干净。整个人透着一种朴素而又不失文雅的气质。

最引人注意的是他的眼神,很清澈,也很专注。当他在整理那些字画时,动作轻柔而仔细,就像在对待什么珍贵的宝物一样。

"大部分都是我画的,还有几幅是老朋友的作品。"陈志远抬起头,打量了一下这位穿着灰色运动服的老人,语气很温和。

他的声音有些沙哑,但吐字很清晰。说话时有一种特别的韵律感,听起来很舒服。

王建新蹲下身子,开始仔细观察摊位上的作品。这一看,他更加惊讶了。

这些字画的质量确实很高,远远超出了一般街边摊贩的水平。

有一幅荷花图,画的是夏日池塘的景象。荷花盛开,有的含苞待放,有的正在怒放,还有的已经开始凋零。荷叶有的挺立水面,有的半卷半展,层次分明。整幅画的构图很有章法,设色也很雅致,淡淡的粉色荷花配上深绿的荷叶,很有夏日清凉的感觉。

最难得的是,这幅画的意境很好。不仅仅是技法上的成熟,更重要的是透出一种淡雅的诗意。看着这幅画,王建新仿佛能感受到夏日午后池塘边的那种宁静。

"这幅荷花画得真不错,很有意境。"王建新由衷地赞叹。

"您懂画?"陈志远眼中闪过一丝惊喜,声音都变得兴奋起来。

在街边摆摊这些天,陈志远遇到的大多是路过的行人。有些人会停下来看看,但大多只是觉得好看,很少有人能真正看出门道。现在突然遇到一个能看出画的意境的人,他自然很高兴。

"略懂一点,年轻时候也练过几年毛笔字。"王建新谦虚地说,"不过主要是自学,水平有限。"

"能看出意境就已经很不错了。"陈志远明显来了兴致,"您看这幅竹子怎么样?"

他指着另一幅画说道。那是一幅水墨竹子图,几竿翠竹挺拔而立,竹叶疏密有致,用墨浓淡变化很丰富。整幅画透着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。

王建新仔细观察着这幅竹子图,越看越觉得功力深厚。

竹竿的表现很到位,每一节都画得很有质感。特别是竹节的处理,既突出了竹子的结构特点,又不显得生硬。竹叶的用笔更是精彩,浓墨重彩的地方厚重有力,淡墨轻扫的地方飘逸灵动。

"好画!这竹子的神韵抓得很准,有郑板桥的风范。"王建新越看越喜欢。

听到这样的评价,陈志远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竹画大师,能被拿来比较,说明自己的水平还是被认可的。

"您真是内行,一眼就能看出我是学郑板桥的笔法。"陈志远很高兴,"很少有人能看出这些细节。"

"您的基本功很扎实,这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出来的。"王建新继续欣赏着其他作品,"您从事什么工作?"

陈志远的神色微微一变,沉默了一会儿才回答:"以前在厂里上班,后来下岗了。画画只是爱好,现在年纪大了,就拿出来卖点钱补贴家用。"

说得很轻松,但王建新能感觉到这背后肯定有不少故事。一个有这种绘画功底的人,绝不可能只是普通的工厂工人。但既然对方不愿意多说,他也不便追问。

"您这水平,在专业画家里也算不错的了。"王建新由衷地说,"怎么会想到在街边摆摊?"

"生活所迫啊。"陈志远苦笑了一下,"现在的年轻人大多不喜欢这些传统艺术,真正懂画的人不多。能卖一幅是一幅,总比放在家里发霉强。"

王建新点了点头,心中有些感慨。这个时代,确实有很多有才华的人生活得并不如意。特别是那些从事传统艺术的人,更是面临着市场萎缩的困境。

"您能坚持传统艺术,很难得。"王建新说,"现在能静下心来练毛笔字画画的人越来越少了。"

"是啊,现在的人都太浮躁了。"陈志远感慨道,"画画需要的是心境,心静不下来,是画不出好作品的。"

两个老人越聊越投机。王建新发现,陈志远不仅画功了得,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很深刻。他随口就能说出很多古代画家的典故和绘画理论,显然不是一般的业余爱好者。

这让王建新更加好奇陈志远的身份背景,但对方既然不愿意多说,他也不好追问。

03

"老师傅,您这些画都怎么卖?"王建新问道。

经过刚才的交流,他已经下定决心要买几幅。一方面是真的喜欢这些作品的质量,另一方面也想支持一下这位有才华的老人。

"您看中哪幅了?"陈志远笑着反问,眼中闪着期待的光芒。

能遇到一个真正懂画的买家,对他来说是很难得的事情。这几天在街边摆摊,虽然有人询问,但大多是问价格,很少有人能看出作品的价值。

王建新又仔细看了一遍摊位上的所有作品,这次他看得更加仔细。

除了刚才看的荷花和竹子,还有几幅山水画也很精彩。其中一幅画的是江南水乡的景色,小桥流水,杨柳依依,很有诗意。另一幅是山峦叠嶂的景象,用墨层次分明,远山如黛,近山浓重,很有立体感。

书法作品也有几幅,有楷书、行书和草书。楷书工整严谨,行书流畅自然,草书龙飞凤舞。每一种字体都有相当的功底。

"这幅荷花我很喜欢,多少钱?"王建新指着最开始看的那幅说。

"您真有眼光,这幅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之一。"陈志远拿起那幅画,小心地展示给王建新看,"八十块,您看行吗?"

王建新点了点头,这个价格很公道。以这个质量的画作来说,在正规的画廊里至少要卖几百块钱。陈志远开这个价,明显是想薄利多销。

"还有这幅竹子,也很有味道。"王建新指着刚才欣赏的那幅竹子图。

"那幅六十块。"

"这幅书法写的是什么内容?"王建新又指着一幅行书作品。

"苏东坡的《念奴娇·赤壁怀古》,您看看字体还行吗?"陈志远展开那幅字给他看。

"大江东去,浪淘尽,千古风流人物......"王建新轻声念着,同时仔细观察着那些字体。

这幅字写得确实不错,笔力遒劲,结构匀称。特别是那些长横和竖钩,写得很有气势,透出一种豪迈的感觉,和苏东坡这首词的意境很吻合。

"写得很好,这字体很有功力。"王建新由衷地赞叹,"这幅多少钱?"

"六十块。"

"好,这三幅我都要了。"王建新痛快地说。

陈志远眼中闪过一阵惊喜,接连卖出三幅作品,而且买家还是真正懂行的人,这让他很高兴。

"您真是遇到知音了。"陈志远笑着说,"很少有人一次买这么多。"

"您的作品值这个价。"王建新从口袋里掏出钱包,"说实话,我觉得您定价还是低了。"

"主要是想让更多人能买得起。"陈志远开始为他包装这三幅作品,"艺术品如果价格太高,普通人就接触不到了。"

他包装得很仔细,每一幅都先用软纸包好,再用硬纸板保护四角,最后用绳子扎紧。动作很熟练,显然经常这样做。

"您平时也收藏字画吗?"陈志远一边包装一边聊天。

"谈不上收藏,就是偶尔买一些自己喜欢的。"王建新说,"主要是用来欣赏,陶冶一下情操。"

"您是本地人吗?"

"是的,在这个城市生活了大半辈子。从小学到退休,基本没离开过。"王建新如实回答,"您呢?"

"我也是本地的,不过中间在外地工作过几年。"陈志远说得比较含糊。

"在南方还是北方?"王建新随口问道。

"南方的一些城市,辗转过几个地方。"陈志远明显不想详细说,"那时候年轻,到处跑。现在年纪大了,还是觉得老家好。"

王建新也没有继续追问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,特别是陈志远这个年纪的老人,肯定经历过很多事情,有些不愿意提起也很正常。

"您这摊位经常在这里吗?"王建新问。

"不固定,有时候在这里,有时候去文化广场那边,有时候在公园门口。"陈志远说,"主要看哪里人多一些,生意好做一点。"

"那我以后还能找到您买新作品?"

"当然可以,我基本上每天上午都会出来摆摊。您可以加我的微信,有新作品我可以发照片给您看。"

两人交换了微信号,王建新感觉很高兴。能认识这样一位有才华的老人,而且以后还能经常交流,确实是意外收获。

"您有什么特别喜欢的题材吗?"陈志远问道,"我可以根据您的喜好画一些。"

"我比较喜欢花鸟画和山水画,书法的话喜欢行书和楷书。"王建新想了想说,"特别是有诗意的作品,我很感兴趣。"

"好的,我记住了。"陈志远很认真地点头,"过几天我画几幅新的,到时候拍照给您看看。"

付了钱之后,王建新拿着包装好的三幅作品准备离开。心情很不错,今天真是收获不小。

04

王建新走了几步,又回过头来看了看陈志远的摊位。

这时候已经有其他路人停下来看画了。一个中年妇女拿起一幅花鸟画在看,嘴里嘟囔着:"这画多少钱?能便宜点不?"

还有一个年轻人在看书法作品,但明显看不出什么门道,只是随便翻翻。

陈志远很耐心地为每个询问的人介绍作品的内容和价格,但语气明显没有刚才和王建新聊天时那么投入。看得出来,能遇到一个真正懂画的人,对他来说确实很难得。

王建新继续往家走,心中有些感慨。像陈志远这样有真才实学的人,却要在街边摆摊维持生计,而一些包装精美但内容空洞的所谓艺术品,却能在画廊里卖出天价。这个世界确实有些颠倒。

不过,能够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,也算是一种缘分。以后他会经常去陈志远那里买画,既能满足自己的爱好,也能帮助这位有才华的老人。

回到家里,王建新把三幅作品小心地展开,铺在客厅的茶几上。

"哪来的?"老伴刘素芳从厨房探出头来。

"刚才在街上买的,你看看怎么样?"王建新兴奋地说。

刘素芳虽然不懂画,但也能看出这些作品的不凡之处。颜色搭配很协调,画面很干净,字也写得很工整。

"画得确实不错,比你以前买的那些强多了。"刘素芳走过来仔细看了看,"卖画的人是什么来头?"

"一个很有学问的老人,绘画功底很深厚。"王建新说,"从他的谈吐和作品来看,应该是受过专业训练的。"

"那怎么在街边摆摊?"

"可能是生活所迫吧。"王建新摇摇头,"现在这个社会,有才华的人不一定过得好。那些善于炒作包装的,反而混得风生水起。"

"是啊,现在的人都太浮躁了。"刘素芳感慨道,"真正有文化的人反而被埋没了。"

"所以我想以后经常去买他的画,也算是支持一下。"王建新说,"而且他的作品确实值得收藏。"

"那当然好,你有这个爱好,我支持。"刘素芳笑着说,"总比那些整天打麻将喝酒的强。"

王建新小心地把三幅作品重新卷好,准备拿到书房里保存。他已经想好了,要在书房里专门腾出一面墙,把陈志远的作品裱起来挂上去。

接下来的几天,王建新每次晨练路过那条街,都会去陈志远的摊位看看。

有时候买一幅新作品,有时候就是聊聊天,交流一下对艺术的看法。两个老人渐渐熟悉起来,话题也越来越广泛。

王建新发现,陈志远对古代诗词和绘画理论都很有研究。随口就能说出很多历代名家的典故和技法要点,对各种画派的特点也了如指掌。这让他更加确信,陈志远绝不是一个普通的业余爱好者。

但是关于陈志远的个人经历,王建新了解得还是很少。每当话题触及到过去的事情,陈志远总是很快转移话题,明显不愿意多谈。

这让王建新更加好奇,但他也不好过多打听别人的隐私。每个人都有不愿意提起的往事,特别是像陈志远这样的老人,肯定经历过很多起起伏伏。

05

这天早上,王建新像往常一样来到陈志远的摊位。

春日的阳光很温暖,街道上已经有了不少行人。卖早餐的摊位飘来阵阵香味,让人忍不住想买点什么尝尝。

"老陈,今天精神不错啊!"王建新热情地打招呼。

经过这些天的接触,两人已经很熟悉了。王建新叫他老陈,陈志远叫他老王,就像老朋友一样。

"是啊,昨天晚上睡得很好。"陈志远笑着回应,"您看,今天又画了一幅新作品。"

他指着摊位上的一幅画说道。那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题材,小桥流水,白墙黛瓦,杨柳依依。画面很清雅,色彩也很协调,透着一种淡淡的诗意。

"不错,这种题材我最喜欢了。"王建新蹲下来仔细欣赏,"您这是画的哪里?"

"就是根据记忆画的,小时候老家附近就是这样的景色。"陈志远眼中闪过一丝怀念,"现在都开发成商业区了,再也看不到这样的风景了。"

"是啊,时代在发展,但很多美好的东西也消失了。"王建新感慨道,"像这样的水乡古镇,现在能保存下来的不多了。"

"所以我想用画笔把这些记忆保存下来。"陈志远说,"至少在画里,这些美景还能永远存在。"

王建新很理解这种想法。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美好的记忆,那些记忆往往比现实更加珍贵。通过艺术的形式把它们表现出来,不仅是对过去的怀念,也是对美好事物的坚持。

"您说得对,艺术的意义就在于此。"王建新点头说道,"这幅画多少钱?我要了。"

"老价钱,八十块。"陈志远很高兴。

就在陈志远为他包装这幅画的时候,王建新无意中注意到摊位的角落里还放着一个卷轴,用红色的绳子扎着,没有展开。

这个卷轴他以前没有见过,应该是新拿出来的。从外观看,这个卷轴比其他的画要老旧一些,绳子也有些褪色了。

"那个是什么?"王建新好奇地指着卷轴问道。

陈志远顺着他的目光看去,神色突然变得有些复杂。他停下了手中的动作,沉默了一会儿。

"哦,那个......那也是一幅画,不过是很久以前的作品了。"陈志远的声音有些不自然。

"是您画的吗?"王建新更加好奇了。

"是的,不过......可能您不会喜欢的。"陈志远显得有些犹豫。

"为什么这么说?是什么题材的?"

陈志远又沉默了一会儿,似乎在考虑要不要说实话。

"是一幅人物画,而且年代比较久了,纸张都有些发黄了。"他最终说道。

王建新的兴趣被完全勾起来了。陈志远的山水画和花鸟画都很出色,人物画会是什么水平呢?而且看他刚才的表情,这幅画似乎有什么特殊的意义。

"人物画?画的是谁?"王建新追问道。

"就是......一个普通人。"陈志远说话有些吞吞吐吐,"那是很多年前画的,技法还不太成熟。"

"没关系,我对人物画也很感兴趣。能让我看看吗?"

陈志远看了看王建新,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。似乎在犹豫要不要给他看这幅画。

"这幅画......可能我不会卖的。"陈志远最终说道。

"没关系,我就是想欣赏一下。"王建新说,"您不愿意卖我也理解,每个画家都会有一些特别珍视的作品。"

听到这话,陈志远似乎放松了一些。他点了点头,小心翼翼地拿起那个卷轴。

"那......您看看吧。不过这幅画对我来说有特殊的意义,所以一直保存得很仔细。"

王建新注意到,陈志远拿卷轴的动作很轻很慢,就像在处理什么极其珍贵的文物一样。而且他的手有些微微颤抖,不知道是因为年纪大了,还是因为紧张。

"您做好心理准备,这幅画可能画得不是太好。"陈志远有些紧张地说道。

王建新笑了笑:"没关系,我又不是什么专业评委。而且从您现在的水平来看,以前的作品应该也不会差到哪里去。"

陈志远深深吸了一口气,开始慢慢解开红色的绳子,双手微微颤抖着开始展开那幅陈旧的画卷。

王建新蹲在摊位前,带着欣赏艺术品的平常心情,等待着这幅神秘人物画的展现。周围的街道依然喧闹,卖早餐的香味飘来,一切都显得那么普通。

画卷缓缓展开,首先露出的是淡雅的背景色调。王建新点了点头,这种工笔技法确实很不错。

随着画面的继续展开,一个人物的轮廓开始清晰起来。王建新专注地观察着画中的细节,欣赏着陈志远多年前的绘画功力。

然而,当画卷完全展开,整个人物肖像完整呈现在眼前时,王建新原本平静的表情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。

他的眼神从随意的欣赏变成了专注的凝视,然后又变成了难以置信的瞪视。他的嘴唇微微张开,呼吸开始急促起来。

陈志远紧张地观察着王建新的反应,额头上的汗珠越来越多。

王建新缓缓站起身,双腿有些发软,手不自觉地伸向那幅画,但又突然停在半空中。他的脸色从红润变得苍白,整个人仿佛被雷击中一般。

出现在眼前的这幅画,让王建新彻底震住了。

王建新呆呆地看着画中的人物,那张脸如此熟悉,如此清晰,仿佛是照着镜子画出来的一样。

画中的人大概三十多岁的样子,正值壮年。浓眉大眼,鼻梁挺直,嘴角带着淡淡的微笑。最让王建新震惊的是,连嘴角那颗不太明显的小痣都画得分毫不差。

这就是他自己,三十年前的自己!

王建新的手颤抖着,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他仔细看了看画面的右下角,果然有一行小字:赠建新兄,志远作于一九九三年春。

一九九三年......建新兄......志远......

这些关键词像闪电一样击中了王建新的记忆,尘封多年的往事如潮水般涌现出来。

他猛地抬起头,用颤抖的声音问道:"您......您真的是陈志远?"

陈志远看到王建新的反应,眼中也泛起了泪花。他点了点头,声音哽咽地说:"建新......真的是你......"

两个老人就这样对视着,时间仿佛回到了三十年前。

王建新终于想起来了,想起了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时代,想起了那段珍贵的友谊,也想起了那次让他后悔至今的误会。

06

时间倒回到一九九二年。

那时候的王建新刚刚三十出头,正是意气风发的年纪。他刚刚从县里调到市政府办公室工作,负责工业企业的调研工作。

那个年代正值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,各种新政策层出不穷,企业的变化也很大。王建新的工作就是经常到各个企业了解情况,写调研报告,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。

春城纺织厂是当时市里的重点企业之一,规模大,效益好,王建新经常要去那里了解生产情况。

第一次去纺织厂的时候,接待他的就是车间主任陈志远。

陈志远比王建新大四岁,是厂里的技术骨干,也是有名的才子。他不仅工作能力强,而且多才多艺,会画画,会写字,还能写一手好文章。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,陈志远在厂里很受尊敬。

两人第一次见面就很投缘。王建新发现,陈志远不仅对生产技术很精通,对文学艺术也很有见解。而陈志远也很欣赏王建新的学识和为人,两人很快就成了朋友。

"建新,你这个调研报告写得真不错,把我们厂的情况分析得很透彻。"陈志远拿着王建新写的报告赞不绝口。

"主要是你们提供的材料详细,我只是整理了一下。"王建新谦虚地说。

"你这文笔,在我们厂里绝对是第一。要不你来我们厂当秘书吧,我去跟厂长说说。"陈志远开玩笑地说。

"算了,我在机关待惯了,不太适应企业的环境。"王建新笑着摇头。

因为工作关系,两人接触得很频繁。每次王建新去纺织厂,陈志远都会热情接待,详细介绍生产情况,还经常邀请他到家里吃饭。

陈志远的妻子李秀芳是个很贤惠的女人,做得一手好菜。他们的女儿陈小雨那时候才七八岁,很可爱,总是围着王建新转,叫他王叔叔。

"王叔叔,你看我画的画好看吗?"小雨拿着自己画的画给王建新看。

"画得很好,小雨很有天赋。"王建新夸奖道。

"那是遗传她爸爸,志远画画的水平在我们这里是有名的。"李秀芳自豪地说。

"是吗?我还不知道呢。"王建新很感兴趣。

"改天我画几幅给你看看。"陈志远有些不好意思。

那段时间,王建新几乎每个星期都要去纺织厂,有时候是为了工作,有时候纯粹是去看望朋友。陈志远一家人都很喜欢他,把他当成最亲近的朋友。

07

一九九三年春天,陈志远突然提出要给王建新画一幅肖像。

"我想给每个好朋友都画一幅画,留作纪念。"陈志远说,"建新,你是我最好的朋友,我想先给你画一幅。"

"这......会不会太麻烦?"王建新有些不好意思。

"不麻烦,我正好想练练人物画。而且你这张脸很有特点,画出来肯定好看。"陈志远很认真地说。

于是,在一个春日的下午,王建新来到陈志远家里当模特。

陈志远很认真,让王建新坐在窗边,调整好角度和光线,然后开始仔细观察他的面部特征。

"建新,你稍微偏一点头,对,就是这样。"陈志远一边观察一边调整角度。

"你这样看着我,我有点不自在。"王建新笑着说。

"忍一忍,画好了你就解脱了。"陈志远开始动笔。

李秀芳在一旁看着,不时提出建议:"志远,我觉得建新的眼睛应该再大一点。"

"妈妈,你别说话,会影响爸爸画画的。"小雨认真地说。

王建新看着这温馨的一家三口,心中很是感动。他从小失去父母,一直一个人生活,很少感受到这种家庭的温暖。

陈志远画得很仔细,每一个细节都反复琢磨。他时而皱眉思考,时而满意地点头,完全沉浸在创作中。

"志远的画画水平确实不错。"王建新对李秀芳说。

"他从小就喜欢画画,只是后来为了生计才进了工厂。"李秀芳有些感慨,"其实他最大的梦想是当一个画家。"

"现在也不晚,可以业余时间继续画啊。"

"是啊,所以我很支持他。只要他高兴就行。"

那幅画陈志远画了整整三个下午才完成。当他把完成的作品展示给王建新看时,所有人都惊呆了。

画中的王建新神采奕奕,眼神专注而温和,整个人透着一种书卷气。不仅形似,更重要的是神似,把王建新的气质完全表现了出来。

"画得太好了!简直就像照片一样。"李秀芳赞叹道。

"爸爸真厉害!"小雨兴奋地拍手。

王建新也很震撼,没想到陈志远的画技这么高超。这绝对不是业余水平,而是专业画家的功力。

"志远,你这水平完全可以靠画画吃饭了。"王建新由衷地说。

"哪有那么容易,现在画画的人多了,竞争很激烈。"陈志远谦虚地说,"而且我还要养家糊口,不敢冒险。"

"但是你有天赋,应该坚持下去。"

"我会的,至少作为爱好会一直画下去。"

陈志远把画装在一个精美的卷轴里,正式送给了王建新。

"这幅画你一定要好好保存,等我们老了,拿出来对比一下,看看变化有多大。"陈志远笑着说。

"好,我一定好好保存。"王建新郑重地接过画卷。

那时候的他们都没有想到,这幅画会在三十年后以这样的方式重新相遇。

08

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。一九九三年夏天,一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打破了平静。

市里要进行工业结构调整,纺织厂要和另外两家企业合并重组。作为技术骨干,陈志远被选中去新成立的合资企业工作。

"建新,我可能要走了。"陈志远把这个消息告诉王建新的时候,语气很沉重。

"去哪里?"王建新问道。

"南方,具体的地点还没定,可能是深圳或者东莞。"

"这是好事啊,南方发展机会多,待遇也好。"王建新表面上为朋友高兴,心里却很舍不得。

"是啊,厂长说这是组织对我的信任。"陈志远苦笑道,"但是离开家乡,离开朋友,心里还是很不舍。"

"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,这也是为了更好的发展。"王建新安慰道,"以后有机会我去南方看你。"

"一定要来啊,我在那边安顿好了就给你写信。"

"好,我等你的信。"

离别的日子很快就到了。王建新特意请了假,去车站为陈志远送行。

那天下着蒙蒙细雨,车站里人来人往,离别的愁绪弥漫在空气中。

"建新,这些年多谢你的照顾。"陈志远紧紧握着王建新的手。

"说什么照顾,我们是朋友。"

"你的那幅画我带走了,作为纪念。"

"我的那幅呢?我一直好好保存着。"

"等我在南方安定下来,一定给你写信。"

火车鸣笛了,陈志远急忙上车。王建新站在站台上,看着火车缓缓驶出站台,心中五味杂陈。

然而,让王建新没有想到的是,这一别竟然就是三十年。

09

陈志远走后的头几个月,王建新一直在等他的信。但是一直没有收到。

王建新以为是地址变了,或者邮递过程中丢失了,也没有太在意。那个年代通讯不发达,失去联系的情况很常见。

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,王建新开始担心了。他托人打听陈志远的消息,但都没有结果。

后来王建新才从纺织厂的其他同事那里了解到,陈志远去南方后遇到了很多困难。

原来,所谓的合资企业项目出了问题,投资方撤资了,陈志远他们这批技术人员都被甩在了南方,进退两难。

厂里也出现了问题,新的领导班子不认可前任的决定,认为是"乱花钱",对这批外派人员不闻不问。

陈志远他们在南方既找不到工作,又回不了家,陷入了困境。

"我听说志远他们很困难,有人甚至只能住桥洞。"一个纺织厂的老同事告诉王建新。

王建新听了很着急,立即托人想办法联系陈志远,但是都没有成功。南方那么大,要找一个人谈何容易。

更让王建新痛心的是,他后来听说有传言说,王建新当初写的那些调研报告起了负面作用,是导致工厂重组失败的原因之一。

虽然王建新知道这纯属无稽之谈,但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年代,谣言传播得很快。他担心陈志远听到这些传言后会误解他。

王建新曾经想过请假去南方找陈志远,但当时他正处于事业的关键时期,工作脱不开身。而且在那个年代,个人的行动也受到很多限制。

就这样,随着时间的流逝,两个好朋友失去了联系。

王建新一直把那幅画好好保存着,每次看到它,都会想起陈志远和那段美好的友谊。他多次想过要继续寻找陈志远,但都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实现。

10

现在,三十年后,两个人在这个小小的字画摊前重新相遇了。

"志远......这些年你过得怎么样?"王建新声音哽咽地问道。

陈志远擦了擦眼角的泪水,苦笑着说:"说来话长,一言难尽啊。"

原来,陈志远去南方后确实遇到了很多困难。合资项目失败后,他在南方流浪了好几年,做过各种各样的工作,吃了很多苦。

九十年代中期,他终于在一家小企业找到了稳定的工作,慢慢站稳了脚跟。后来还开了一家小工厂,生意一度很红火。

"那时候我也算事业有成了,在南方买了房子,把秀芳和小雨都接过去了。"陈志远说,"我一直想联系你,但是不知道你的地址。"

"我也一直在找你,托了很多人打听,都没有消息。"王建新说。

"我知道你肯定会担心我,所以一直想着要联系你。但是那时候通讯不方便,加上工作忙,就一直拖着。"

"后来呢?"

陈志远的脸色暗淡下来:"后来遇到了亚洲金融危机,我的工厂倒闭了,积蓄也赔光了。秀芳又得了重病,治病花了很多钱。"

王建新听了心如刀绞,没想到好朋友这些年过得这么辛苦。

"秀芳她......?"王建新小心地问道。

"十年前走的,肺癌。"陈志远的声音很低沉,"她走的时候还念叨着你,说很想再见你一面。"

王建新听了泪如雨下。李秀芳是个多么好的女人,对他就像亲弟弟一样。没想到竟然再也见不到了。

"小雨呢?她现在怎么样?"

"小雨倒是很争气,考上了大学,现在在北方工作,有自己的家庭了。"陈志远说起女儿,脸上露出了一丝欣慰,"她一直劝我去她那里养老,但我不想给她添负担。"

"那你现在......"

"现在就一个人住在老家的房子里,靠卖画维持生活。"陈志远指了指摊位,"年纪大了,没什么别的技能,只能靠这点手艺了。"

王建新心中五味杂陈。想不到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车间主任,现在竟然要靠在街边卖画维持生计。

"志远,你为什么不联系我?这些年我的地址没有变过。"王建新问道。

陈志远沉默了一会儿,才缓缓说道:"我......我一直以为你恨我。"

"恨你?为什么?"王建新很奇怪。

"因为......因为我听说了一些传言,说是你写的报告害得我们这些人被派到南方,最后落得这样的下场。"陈志远说,"虽然我心里不愿意相信,但是......但是我也不敢确定。"

王建新听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。原来陈志远这些年一直误解着他!

"志远,你怎么能这样想?"王建新激动地说,"那些报告都是根据实际情况写的,而且都经过你们厂领导的审核。怎么可能害你们?"

"我......我也不想这样想,但是在南方那些年实在太苦了,心里总是要找个原因。"陈志远惭愧地说,"后来冷静下来想想,也觉得不对,但是已经过去这么多年了,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联系你。"

"傻瓜!"王建新又气又心疼,"我们是朋友啊,怎么会害你?这些年我一直在想你们一家,一直想知道你们过得好不好。"

"建新......对不起,我误解你了。"陈志远眼中再次泛起泪花。

"过去的事就不要说了,现在我们重新见面了,这就是缘分。"王建新擦了擦眼泪,"以后我们就是老邻居了,我天天来买你的画。"

"真的?"陈志远眼中闪着光芒。

"当然是真的。而且你不能再住在那个破房子里了,搬到我家附近来,我们好有个照应。"

11

从那天开始,王建新和陈志远重新成了最好的朋友。

王建新每天都会去陈志远的摊位,有时候买画,有时候就是聊天。他还把陈志远介绍给自己的朋友们,让更多人了解陈志远的艺术才华。

"老陈的画确实不错,我也要买几幅回去挂着。"王建新的邻居老李看了陈志远的作品后赞不绝口。

"老陈,你这水平完全可以办画展了。"另一个朋友建议道。

在王建新的帮助下,陈志远的画卖得越来越好。不仅价格提高了,需求量也增加了。很多人都是慕名而来,专门买陈志远的作品。

更重要的是,陈志远重新找回了自信和尊严。他不再只是一个街边的小贩,而是一个受人尊敬的艺术家。

"建新,我想搬到你们小区附近住。"一个月后,陈志远主动提出了这个想法。

"太好了,我早就想让你搬过来了。"王建新很高兴,"我已经帮你看好了房子,就在我家楼下,租金也不贵。"

"那太谢谢你了。"

"客气什么,我们是朋友。"

陈志远搬家的那天,王建新和刘素芳都来帮忙。看着陈志远简单的行李,王建新心中很是感慨。

"志远,以后我们就是真正的老邻居了。"王建新说,"有什么困难尽管说,不要客气。"

"我一定不会客气的。"陈志远笑着说,"不过我也不会白住,以后我给你们家画几幅画,装饰一下。"

"那感情好,我正愁家里的墙太空呢。"刘素芳笑着说。

从此以后,两个老人又过上了像三十年前一样的生活。每天一起晨练,一起聊天,一起回忆过去,一起规划未来。

陈志远重新找到了生活的意义,王建新也因为朋友的回归而感到快乐。

"建新,这幅画我想重新画一遍。"一天,陈志远拿出那幅珍藏了三十年的肖像画说道。

"为什么?这幅画画得很好啊。"

"我想画一幅我们现在的合影,作为重逢的纪念。"陈志远说,"三十年前的那幅画代表过去,新的画代表现在和未来。"

"这个想法好。"王建新很赞同。

于是,在一个春日的下午,就像三十年前一样,两个老人坐在阳光下,陈志远重新拿起画笔,为他们的友谊画下了新的篇章。

只是这一次,画中的不再是一个人,而是两个白发苍苍的老人,他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。

岁月改变了他们的容貌,但改变不了他们的友谊。这份珍贵的情感,经过了三十年的分离和误解,最终还是战胜了一切,重新回到了他们身边。

这就是人生最美好的事情:在对的时间遇到对的人,即使中间有过分离和误解,真正的友谊总会找到重聚的方式。

王建新和陈志远的故事告诉我们,生活中最珍贵的不是金钱和地位,而是那些愿意与我们分享悲欢离合的朋友。无论时间过去多久,无论距离有多远,真正的友谊都不会消失,它会在某个合适的时刻重新绽放光芒。

最新资讯
推荐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