双普会取消的背后,最后谁耍了谁?俄乌难停战,特朗普也束手无策了
10月21日,他刚宣称已成功调停俄乌战争,推动双方“沿实控线停火”,转眼却在22日主动取消了原定与普京在布达佩斯的会晤,理由是“不想浪费时间”。 这场被称为“双普会”的会谈戛然而止,让此前高调宣扬的“和平成果”瞬间破灭。 特朗普的反复无常并非首次,但此次事件彻底暴露其外交策略的虚浮——他试图用“商人式宣传”跳过复杂博弈,直接收割政治红利,最终却被现实反噬。
❸ “停火宣言”仅存活24小时
10月21日,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宣称“俄乌将实现停火”,并将此归功于自己的斡旋。 然而,俄乌双方均未对此表态支持。 仅一天后,美国国务卿卢比奥与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通话后指出,俄方在停火条件上坚持“极端立场”,双方分歧难以弥合。 特朗普随即改口,称会晤“毫无意义”并决定取消。 克里姆林宫则淡然回应,强调会晤需“充分准备”,暗示美方急于求成。 这种快速反转显示,特朗普试图将“意向性接触”包装为“既定成果”,但俄乌冲突的复杂性远超其预期。
❸ 为何谈不下去?
取消会晤的直接原因在于双方底线冲突。 美方主张“就地停火”,要求乌克兰接受当前战线事实,默认俄方控制部分领土;而俄方坚持必须达成“全面和平协议”,拒绝“先停火后谈判”,且要求乌克兰承认顿巴斯等地区归属俄罗斯。 更关键的是,俄方明确拒绝在阿拉斯加峰会成果未落实前讨论新议程。 这种根本性分歧使得会谈失去基础。 特朗普曾希望复制“商人交易式”速成解决方案,但领土主权与地缘安全涉及核心利益,无法通过简单施压化解。
❸ 特朗普的困局
特朗普在俄乌问题上始终未能掌握有效杠杆。 他对俄施压手段有限——战争持续三年多,美国已实施两万多项制裁,但普京政权依然稳固。 而对乌克兰,特朗普虽试图逼迫泽连斯基在领土上让步,甚至在今年8月的白宫会谈中直接施压,却遭乌方坚决拒绝。 更尴尬的是,欧洲盟友坚定支持乌克兰,拒绝背弃战后安全承诺。 特朗普既无法迫使俄罗斯让步,也难以左右乌克兰决策,其调停努力注定沦为“一厢情愿”。
❸ 泽连斯基的求生策略
乌克兰对“双普会”的态度经历微妙转变。早期泽连斯基强烈反对美俄私下协商,担心领土被“出卖”。 但战争持续导致乌克兰损失近20%领土,国内出现“以土地换和平”的呼声。 近期泽连斯基转而表示愿参与美俄乌三方会谈,强调“接触线是谈判起点”。 这一调整意在争取话语权,避免被排除在决策圈外。 同时,乌方借远程打击能力作为筹码,指出俄方外交兴趣与乌军威慑力相关,试图增强谈判地位。
❸ 阿拉斯加会谈的失败预兆
今年8月15日的“阿拉斯加双普会”已预示此次破产。 原定6小时的会谈仅持续3.5小时便草草结束,联合晚宴被临时取消,代表团会议也未举行。 会后记者会上,双方仅用模糊外交辞令描述“进展”,未回答任何提问。 更值得玩味的是,会谈前特朗普威胁若俄方未在8月8日前停火将实施二次制裁,但普京无视这一通牒,反而强化战场推进。 历史表明,特朗普的“极限施压”对普京无效,而俄方善于利用会谈获取外交合法性,而非实质性妥协。
❸ 国内政治驱动
特朗普的急功近利与其国内政治需求紧密相关。 面对大选压力,他需向选民展示“强谈判者”形象,因此频繁将“进行中”的磋商包装为“已达成”的成果。 例如,他同时宣称“美印关税协议即将落地”,却未提及条款尚在商谈;对中国则一边威胁加征100%关税,又暗示“明年访华前或达成协议”。 这种操作旨在短期提振支持率,但忽视外交事务需长期积累的本质。 当现实无法匹配夸张承诺时,只能通过取消会晤等方式掩饰失败。
❸ 欧洲的警惕
欧洲国家对特朗普单独接触普京高度警觉。 英法德等国担心美俄私下达成协议,牺牲乌克兰利益。 为此,欧洲坚持停火需与战后安全保障绑定,并主张由欧洲国家派军进驻乌克兰监督和平。这种立场与特朗普的“速成停火”方案直接冲突。 欧洲深知自身难以单独对抗俄罗斯,因此竭力拉住美国维持联盟框架,即便美国可能减少实际援助。 特朗普若强行推动“领土交换”方案,恐引发美欧关系新一轮震荡。
特朗普取消“双普会”后,俄乌战线炮火依旧未歇。 克里姆林宫表示“未来或有机会会晤”,但强调需“严肃准备”;泽连斯基则称乌方正加强防御,同时“等待真正有效的谈判窗口”。 这场取消的会谈仿佛一面镜子,照出大国博弈中承诺与能力的错位:当外交沦为个人政治秀的舞台,谁该为和平的代价埋单?
-
2025-11-21大坝被炸洪水滔天!俄军掏出末日武器!普京这次真掀桌子了
-
2025-11-21捐了1.3亿美元发军饷的“特朗普朋友”是谁?被美媒扒出来了
-
2025-11-21普京呼吁多生娃俄罗斯人口危机引发深层思考
-
2025-11-21三一重工迎来在港上市首日交易 募资规模达16亿美元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