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个CEO掀翻欧洲:中方设局,荷兰不请回张学政,欧洲工业就停摆!
美媒最近曝出个消息,简直是把荷兰整不会了。闻泰科技的发言人在10月30号撂下一句话,内容简单粗暴:想让我们恢复安世半导体的芯片出口?可以,先把我们被你们罢免的CEO张学政给请回来。
就这么一个条件,听着不复杂,但对荷兰来说,不亚于把自己架在熊熊烈火上。你要是答应了,那之前费那么大劲搞出来的“守护行动”不就成了个国际笑话?可你要是不答应,整个欧洲工业界的怒火都能把你给淹了。
一个CEO的职位,怎么就能有这么大的能量,让一个主权国家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?
荷兰的算盘,美国的棋盘
这事儿啊,得从荷兰背后的大哥说起。张学政被罢免,问题根本不在他个人能力,也不是安世这家公司真有什么“治理风险”。他唯一的“问题”,就是他代表的中资身份,以及这背后躲不开的,来自大洋彼岸的影子。
荷兰官方给的理由是防止“技术泄露”,但这块遮羞布实在太薄了。真正的幕后推手,是华盛顿。根据一份很少有人知道的美荷“穿透规则”协定,美国总统特朗普的意志,可以轻松影响海牙的决策。
而白宫的要求之一,就是必须换掉张学政。
在美国的全球棋盘上,安世半导体这个由中资百分百控股的欧洲芯片巨头,本身就特别扎眼。张学政作为中方控制权的具体代表,自然就成了必须拔掉的钉子。所以,荷兰政府的行动,本质上就是一场政治站队,是为了向盟友表忠心而导演的商业突袭。
张学政的职位,就是他们献给华盛顿的一枚棋子。
抢了个寂寞的总部
荷兰政府显然是低估了这枚“棋子”的重量。他们9月30号动手,翻出一部压箱底73年的《商品供应法》,气势汹汹地接管了安世在荷兰的总部。
可他们没想到,雷霆反击来得那么快。
短短四天后,10月4日,中国商务部直接宣布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出口管制。这一招,简直是釜底抽薪,精准地打在了七寸上。为什么这么说?因为安世半导体真正的心脏,根本就不在荷兰。
公司超过70%的芯片封装和测试产能,全都在中国的东莞。荷兰政府费半天劲抢到手的,说白了就是个空壳子,除了一堆办公设备,啥也没有。他们控制了法律上的“锁”,却发现开锁的“钥匙”牢牢攥在中国手里。
这下,欧洲大陆可就炸了锅。高达86%的欧洲龙头企业,特别是德国的汽车巨头和法国的航空航天公司,突然发现自己的生产线马上就要停摆。一场由缺“芯”引发的工业恐慌,迅速蔓延开来。
一个CEO职位引发的雪崩
面对这种局面,双方也不是没想过沟通。10月21日,中荷两国的经济部长还通了电话,都说要给这场危机找个出路。但这通电话,更像是为后面的“将军”埋下了伏笔。
闻泰科技抛出的条件,看似只是一个人事任免,实则是一个精心设计的法律和道义陷阱,直接把荷兰政府推到了悬崖边上。
这个陷阱妙就妙在,它直接攻击了荷兰政府行动的合法性。你要是同意恢复张学政的职位,就等于向全世界承认,当初所谓的“治理风险”纯属扯淡,那场轰轰烈烈的“守护行动”就是一场非法的政治闹剧。
这对于一个天天把法治和信誉挂在嘴边的发达国家来说,是奇耻大辱,等于自己打自己的脸。
可要是不答应呢?那就得独自咽下所有苦果。德国的汽车厂等着芯片造车,法国的航空公司等着芯片修飞机,他们的怒火和压力会像潮水一样涌向海牙。到时候,荷兰就从一个“执法者”,变成了拖垮欧洲工业的“罪人”。
结语
安世事件,用一个CEO的职位做切口,给全世界生动地上了一课。它告诉我们,那种单靠法律文本、国际规则和盟友关系就能为所欲为的旧秩序,正在被一种更残酷的现实主义新秩序所挑战。
在这种新秩序里,谁掌握着核心产能,谁控制着产业链的命脉,谁才有真正的话语权。
荷兰的处境,无疑是一个惨痛的教训。它想在地缘政治的棋局里投机取巧,结果却在产业现实的硬碰硬中输得一败涂地,把自己搞得骑虎难下,甚至可能要背上“欧洲罪人”的骂名。
这场风波最终会如何收场?或许是公司被“分治”,欧洲总部和中国生产基地各玩各的;又或许,欧洲将被迫开启一场成本高昂且旷日持久的供应链重构。
但无论结局如何,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。那个单纯依靠规则和盟友就能确保自身产业安全的时代,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在这堂关于21世纪权力来源的公开课上,中国用“产能”这张无可辩驳的底牌,给出了自己的答案。
- 上一篇:迪庆钢绞线连接器
- 下一篇:荷兰刚接管安世半导体,中方晒出10亿欠条,德国慌了急求助
-
2025-11-23福建舰入列后优先承担哪些任务,守护主权也惠及海外公民
-
2025-11-23必看的TOP5军旅生活网文
-
2025-11-23印度还在做梦?西方早已看穿:真正的鸿沟,无法用豪言壮语填平
-
2025-11-2393万亿库存与59万亿债务压顶,房地产出路何在?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