剑指2.5亿!黄石企业加速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
铝业老厂逆袭记:1080条除尘袋背后的智能革命
"老李,3号除尘室报警了!"
清晨六点,黄石金桥铝业熔铸车间里,技术员小王盯着突然泛红的监控屏幕,手心里沁出薄汗。要搁三年前,这意味着二十多名工人得爬上十米高的除尘塔,在1080条除尘袋中玩一场"大海捞针"的游戏。但此刻,智能中控屏精准定位到第721条除尘袋——这条"漏网之鱼"三分钟就被更换完毕,车间顶部的烟囱重新吐出青白色的水蒸气。
这种变化让干了三十年铝材生产的车间主任老张直咂嘴:"以前查破损除尘袋得停产大半天,现在就像给铝材装上了CT机。"在铝加工行业集体过冬的当下,这家扎根湖北黄石23年的老牌企业,正用一场"绿色智变"上演逆袭好戏。
能耗账单里的生死时速
走进金桥铝业的生产区,会看见两组反差强烈的数据:电子屏上实时跳动的"吨耗电量66度"绿得醒目,而墙上2019年的旧照片里,这个数字还是刺眼的80度。
"别小看这14度电。"总经理戴端荣掰着手指算账,"我们年产8万吨铝棒,相当于每年省下112万度电,够3000户家庭用一个月。"更让他得意的是熔铸车间的智能传感系统——就像给烟囱装了"智能鼻子",能根据烟气浓度自动调节吸力,除尘效率提升20%的同时,风机耗电量反而降了15%。
这样的精打细算背后,是铝材行业残酷的生存法则。2023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数据显示,全国铝加工企业平均利润率已跌破3%,"能耗成本差1%,可能就决定企业生死。"戴端荣说着,指了指隔壁早已停产的厂房。那里曾是大冶市规模最大的铝材厂,去年因环保不达标被勒令整改。
转型阵痛中的"断腕"抉择
"工业材?我们连模具都要重新开!"三年前的战略会上,生产部老周拍着桌子反对转型。当时金桥铝业80%订单来自建筑铝材,但民用市场价格战愈演愈烈,一吨利润从巅峰期的4000元缩水到不足800元。
董事长吴亚文至今记得那个雪夜:他带着团队在江苏考察汽车铝材客户,对方拿着游标卡尺测量样品:"公差超过0.05毫米,整车厂直接退货。"回程高铁上,技术总监偷偷抹眼泪——厂里那台用了12年的挤压机,精度根本达不到要求。
转机出现在2021年冬天。大冶市经信局带着"智改数转"政策包上门,其中省级技改补贴政策让吴亚文眼前一亮。但真金白银的投入还是让人肉疼:一条工业材生产线改造动辄千万,相当于企业两年净利润。
政企联手的"破冰"行动
"申报材料被打回来三次。"今年初春,负责科技项目申报的小杨急得满嘴燎泡。关键时刻,还地桥镇经发办主任亲自带着专家团进驻企业,从专利梳理到财务审计全程陪跑。最戏剧性的是在答辩现场,当评审专家质疑"传统企业能否驾驭智能系统"时,技术员当场掏出手机,远程调出了实时生产数据。
这场与时间的赛跑最终赢来惊喜:6月公布的湖北省区域协同创新项目名单上,金桥铝业赫然在列。300万补贴到账那天,财务总监老胡特意买了挂鞭炮:"从申报到资金到位才62天,比买设备的分期付款还快!"
如今走进改造后的智能车间,会看见这样的场景:银白色的铝棒在无人轨道上自动流转,中控室里的90后姑娘盯着五块屏幕,就能掌控过去需要三十人盯守的生产线。更让同行眼红的是产品合格率——汽车用铝型材的良品率从82%飙升至96%,特斯拉二级供应商的订单已经排到明年三月。
站在年产2.5亿元的冲刺线前,吴亚文却盯着办公室墙上的老照片出神。那是1998年建厂时的留影,斑驳的砖墙上写着"艰苦奋斗"四个大字。"现在要换成'智能突围'了。"他笑着对记者说,手指划过平板电脑上最新的数字孪生工厂方案。窗外,一辆满载航空铝材的货车正驶向武汉天河机场,车身上"中国智造"的蓝色logo在阳光下闪闪发亮。
-
2025-07-17研维Windows系统工业手持三防加固平板电脑:仓储管理转型
-
2025-07-17激光自动化设备的控制系统能否升级?
-
2025-07-17剑指2.5亿!黄石企业加速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
-
2025-07-14越南南北之争:数字揭示惊人真相,统一梦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