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犀牛四足机器人速度为何能超越人类?
6月初,浙江大学联合研发的四足机器人“白犀牛”在杭州以16.33秒完成百米冲刺,刷新了韩国“猎犬”机器人保持的19.87秒世界纪录,并正式获吉尼斯认证。这次速度突破,不仅让中国四足机器人站上了全球顶尖水平,也把极端环境下机器人的实际应用推向新高度。
当天,“白犀牛”在浙江大学智能机器人测试场集结,研发成员、检测机构工程师近30人现场见证。冲刺过程中,“白犀牛”最大负载达到100公斤,动力系统和智能控制策略全程发挥作用。背后的技术团队,包括X-力学中心和航空航天学院,提前建立了精确动力学模型,用多目标优化算法把机器人的关节、电机和减速系统“调到最优”。高功率密度的关节和强化学习控制策略,类似给机器人装上了“赛车级肌肉+大脑”。相比波士顿动力等公司的四足机器人,“白犀牛”在高速稳定运动和负重能力上实现了双项突破。
话说到这里,这项技术远不止是为了刷速度纪录。团队负责人王洪涛教授提到,冲刺测试既考验爆发力和控制精度,更是在验证机器人能不能应对灾害救援、复杂地形运输这些困境。去年土耳其大地震救援时,四足机器人刚开始参与现场搜索,但多数移动速度慢,错过了黄金时机。“白犀牛”的速度和承载能力有望大幅提升救援效率,让机器人能第一时间送医疗物资或运送伤员。工业领域也看重这项突破,国内大型企业尝试用高速机器人巡检管道系统或危险设备,降低人工风险,提升日常维护效率。
让人意外的是,“白犀牛”采用了从设计源头就做先验仿真的“前向式优化”,把关节、骨架、电机都用更细致的模拟和数据调整,每一步都以实际应用场景为导向。这种方式一改以往的反复试错思路,直接锁定最优方案,减少了后期改版和风险。业内人士认为,如果这套方法推广到更多机器人产品,全球机器人智能化、标准化进程可能会明显提速。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也据此制定了新技术标准,对安全性能、通信协议等细节都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这次“白犀牛”刷新世界纪录,不只是技术人的高光时刻,更是中国智能制造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里程碑。随着四足机器人逐步普及到救援、工业、甚至军事和民生领域,人们对技术的想象和期待也越来越丰富。未来无论是在事故现场、工厂车间还是极端气候下,都有可能看到机器人为人类冲锋陷阵。经历这次速度与实力的双重突破,团队成员们说得很朴实:“能把机器人做得更实用,就是我们最大的荣誉。”
- 上一篇:人形机器人:5年涨8倍的狂潮
- 下一篇:快船队史前十出炉,哈登威少落选,球迷热议名单
-
2025-08-23魔兽世界哈罗尼尔失踪谜案未解,暴雪彩蛋埋伏背后到底藏着什么大
-
2025-08-23暗黑2飞龙与梦境对比:哪个更适合你的玩法?
-
2025-08-22平替价格血洗市场!GaKior冲锋衣测评:非时尚超硬核7防面
-
2025-08-22高姿防晒喷雾好用吗?推荐3款,轻松防晒无负担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