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资纷纷押注,却难挡业绩连跌,这只股票缘何逆转变脸
星网宇达的逆袭技术身份的坚守与挑战
说到最近的热门公司,其实大家关注的点大都高度一致,复盘三季报时,我发现有个现象挺有意思,大家不禁都要感叹一句,竟然有一家企业让四大外资机构——瑞银、摩根、高盛、巴克莱,居然同一时间重仓,而且直接冲进了前十大股东,这还真是罕见。
进一步大家可能又会有些迷惑,毕竟这家公司,七年里,曾经从102块一路跌到最低11块,不过最近虽然有所回升,但是距离高点还有很远,业绩也一样惨,2023、2024两年,净利润连跌,甚至今年还爆出十年来首次亏损,这配得上外资们这样扎堆吗?
这家公司叫星网宇达,说实话,名字听着很有科技气息,所以大家开始研究,公司到底靠什么吸引了这么多大玩家入场?他们的业务主要覆盖信息感知、卫星通信、无人系统,这些领域本身不愁“科技创新”和“高成长”标签,不过实际经营情况,却并没有那么亮眼。
说到无人系统,营收占比45%,毛利率20%,利润占比三成,听起来还行,但是转头看信息感知板块,营收占比35%,毛利率直接飙到40%,利润占比倒有四成五,卫星通信板块的营收占比16%,毛利率也算可以,32%,利润占比也不过1.7成,结构清晰,技术不错,但分布明显。
公司有几个行业标签,比如商业航天、卫星导航、军工信息化,这些其实挺吃香,同时公司又是无人系统核心部件到整机的全链条供应商,这种垂直能力,在业内确实算少有,比如惯性导航、电子对抗、指挥控制等核心技术,他们还是能拿得出手,无人靶机、高空大机动、超低空飞行、高速多机编队、多路抗干扰等技术都有突破,这让人各自都有理由喊一句“星网宇达,真专业”。
说到这里,大家不妨换个角度,技术特别强,行业也棒,但财务端表现怎么样呢?这才是真正影响外资持续布局的关键。
对比公司财报,我们能发现几个明显信号,20到22年,公司进入业绩高峰期,营收和利润都算可以,到了23、24年,净利润不但连跌,甚至24年出现了十年来第一次净亏损,这对于一个主打军工信息板块的企业来说,其实危险,毕竟军工订单大头没了。
虽说今年三季报有好转,营收暴增14%,利润直接飙260%,但是距离之前的高点,还是差不少,而且大家仔细最近五年,公司营收整体还在往下掉,成长性并不理想,对比行业均值,压力不小。
从现金流来过去四年现金流一路下降,这代表公司经营稳定性其实受到了考验,而背后真正的原因,是军工产品供货资格被取消,订单缩水,营收、利润、现金全面承压,甚至不少项目只能搁置。
那么问题来了,为什么外资还愿意扎堆进场?大家有两条逻辑,一方面是公司技术确实牛,尤其在低空经济、卫星通信民用市场扩展能力强,则是三季报业绩修复,大家普遍预期未来还有希望。
举个例子,像低空经济板块,最近国内不少城市开放低空物流测试,比如深圳、成都,都有无人机配送试点,根据中国民航局数据,截至2024年4月,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到4200亿元,预计2027年有望突破万亿,星网宇达正好处在无人系统爆发的交叉口,这本身让外资乐观其成。
再来看国外案例,美国AeroVironment公司,就是通过无人系统和智能感知技术,直击低空市场和军事领域,这才让资本看好,公司市值近50亿美元,而星网宇达有技术、有产品,具备同样的成长路径,前提是公司能恢复订单,释放产能。
但其实冷静下来,大家不得不问,企业到底,靠什么翻盘?业绩好转只是阶段性,技术壁垒才是护城河,但是如果军工采购资格一直没恢复,民用市场又起色缓慢,公司能不能真正走出周期?
从数据上说,2023年全球卫星通信市场规模超过1800亿美元,增速10%,中国市场预期三年后将突破500亿美元,星网宇达能否分一杯羹,还得看民用订单落地速度,以及海外市场开拓能力。
这两年,无人系统国内外竞争极其激烈,像北方导航、航天宏图、海格通信,都在布局低空项目,既有技术,资金也充沛,如果星网宇达不快点扩大民用份额,后续空间依然有限。
综上来星网宇达这波操作,其实是技术派和赛道派资本的共同豪赌,大家赌的不是今天的业绩,而是阶段性调整后的新周期,从当前军工订单受限,民用市场“雷声大雨点小”的状态来公司能否率先突围,还分两步,一是资格恢复,二是民用批量化落地。
说到科技成长故事,星网宇达只是其中一个样本,如何在技术壁垒和业绩周期之间找到平衡,与资本“联手”,实现真正可持续成长,既是他们的挑战,也是中国高端制造业面临的共同命题。
那么大家怎么技术领先但业绩承压的企业,究竟该如何穿越周期,获得资本和行业的认可?
-
2025-11-22基普乔格官宣新计划:7大洲跑7场马拉松
-
2025-11-22把杜兰特和巴特勒放一块儿看,一个是天下无双的将才,单挑无敌,
-
2025-11-22快船放弃威少选保罗比尔?这三大原因让管理层狠心割爱,资深球迷
-
2025-11-22血亏上万!退了10件羽绒服才敢说,这3种谁买谁是冤大头
